灵言寺遗址
大兴榆垡镇履磕村原有古刹灵言寺。寺庙早已废弃,,寺的西南角处遗留元代至元九年(1272年)建造的砖塔一座,是名僧无碍禅师之墓塔。塔南向,六面形实心,密檐六层,全部以砖仿木构建,残高约10米。塔座须弥束腰,上仰置莲花瓣,座周雕刻佛像。塔身正面刻棱格门窗,上部嵌石刻塔铭,,每层各面檐下出斗拱三攒,顶为莲花瓣,上置葫芦形塔尖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此处,上部破损。1985年,该处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礼贤清真寺
位于礼贤镇内,占地4.5亩。始建于明成化八年(1473),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年间所建。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7)进行较大维修,1938年又进行维修,1987年再次进行修缮。寺东向,正殿3间,面阔11米,进深9米,三层勾连塔,硬山筒瓦,调大脊,吻垂兽,排山水滴,前有月台,后带抱厦。修缮后的礼贤清真寺,出山门略有改观外,整体建筑均维持原貌。1989年,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东白塔清真寺
位于安定镇东白塔村内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6),当时该村只有几十户回民,修建的清真寺规模不大,但该寺东侧向北的街门修建的精致雅观。为了纪念这座寺的建成,在完竣时期,曾刻了一块长2尺宽约1尺许德木牌,放在大殿顶上。以后经两次重修都给予保存(因该牌将当时的村名、捐资人名及竣工年限都详细刻上)放于殿顶上密处。请康熙三十七年(1699)重建,1941年再次重建。经多次修缮,配殿与山门成为现代式建筑。寺东向,正殿3间,面阔12米,进深10米,三层勾连搭,前出廊,后带抱厦1间。墙面分上 中 下3层,全部磨砖对缝。下层3个拔圈门,中层满嵌彩色瓦砖,上层磨砖砌花,组成3层塔型坊顶。在每个砖腿上镶饰精致砖花,顶部装饰立体花鸟等。整个墙面做工精致,风格独特,是一种民国时期在民间流行的建筑形式,是研究北京地区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实物资料。1985年,该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现在这座清真寺总占面积为1500平方米,做西朝东的正殿占250平方米,南配房10间占200平方米,北配房10间占200平方米,寺前设有50平方米高台。
大兴县县名由来——得名自金朝开始
大兴县是北京市历史比较悠久的古县之一,其县名得名比“北京”这个名称得名的历史还要早249年。
大兴县在秦汉至隋唐五代曰蓟;辽初改蓟北县,旋改名析津县;在金朝统治者营建宫殿时,曾从地下掘出一枚古钱,上铸“永安一千”字样,金主完颜亮以为祥瑞之兆,遂将析津府改名为永安府。贞元二年(1154年)又改永安府为大兴府,析津县改名大兴县。大兴,寓意疆域广阔,兴旺发达,祈愿金朝能入主中原,振兴王业。所以,在清康熙二十四 年(1685)由大兴县知县张茂节编纂的《大兴县志》中有“大兴得名实自金始,历元明不易”的记载。
古大兴县指古蓟县和辽代的蓟北县、析津县以及金至清代的大兴县。此四县先后衔接,名称虽异,实为一县,其历史上溯春秋战国时期,下迄清末,历2000余载。可分为春秋战国至五代的蓟县、辽代的蓟北县、析津县和金至清代的大兴县三个时期。蓟县历史最久,约1300余年,蓟北、析津县历216年,金至清末大兴县历757年。古大兴县与北京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蓟县时期,县域地含蓟城(幽州城),是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,也是北京的直接发祥地。自唐建中二年(781)析蓟县西境置幽都县(金改名宛平县)起直至清末,两县先后分治幽州城、北京城达1130年之久。古大兴县 历代治所与郡治、州治、府治同处一城,故从未有县城。自辽至清五个朝代,附郭京城,元、明、清三代称"天下首邑"达700余年,县正官较一般县份加一等,"秩正六品"。古大兴县既为农业县又辖有城区,文化教育十分发达,人文荟萃,史籍列传人物190余人,明清两代进士、举人达1700余人。
1928年,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,大兴划归河北省,原县辖城厢地区划入北平特别市。1948年12月大兴地区解放,原县属孙河区、南苑区划出,原宛平县属庞各庄区、榆垡区划入。1958年,大兴县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,南苑区建制撤销,其东南部西红门、旧宫等五个乡又划归大兴县,形成现在大兴的疆界。
大兴县是首都的年南大门,素有“京南门户”之称。
明清时代,即有自京都通往南方各地的驿道、御道过境,清末形成两条官马大道。县境最南端的十里铺渡口,是永定河著名津渡之一。
清末建造的京津铁路自西北至东南斜穿大兴中部,境内设有四个客运站。
县城黄村,明清时期为古驿道上的驿站之一,后逐渐发展成为为京南重镇。70年代中期,黄村卫星城建设起步。80年代中期,经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批准,成为首都重点建设的四个卫星城之一。黄村卫星城市首都南郊的交通枢纽,京津铁路和京开公路在此交汇,京九铁路在此与京津铁路接轨,连接通州、大兴、房山等远郊区县的通黄公路和黄良公路亦在此处衔接。距黄村9公里的南苑机场,1982年开通民航业务。
主要战事——清代
清嘉庆十八年(1813):九月十五日,北京地区天理教在林清部署下,自宛平、大兴、雄县、通州调集教徒百余人,分东西两路,由桑垡村陈爽、陈文魁率领,在入教太监接应下,冲入东、西华门,进攻紫禁城。至次日,以众寡悬殊而失败。十七日晨,林清被捕,后被处死。起义失败后,天理教惨遭镇压。
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:义和团袭击津卢铁路黄村站,毙伤清直隶提督聂世成部左路后营驻黄村官兵八十人,乘胜焚烧车站、旱桥以及电杆十根。后又焚烧安定车站 。
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:七月下旬至八月,八国联军在京城烧杀抢掠,奸淫妇女,罪恶滔天,罄竹难书。在京南追杀义和团,洗劫南苑行宫,焚毁南红门行宫,炮轰西红门村,袭击黄村、庞各庄镇等地。义和团曾于晾鹰台一带英勇抗击侵略者。
主要战事——北京政府时期
段祺瑞“讨逆军”大兴战事:1917年7月1日,张勋拥情费帝溥仪复辟帝制后,国务总理段祺瑞于天津组成“讨逆军”,其东路军自廊坊 万庄进入县境安定,占据黄村,取南苑。后攻入北京。
直皖战争大兴战事:7月8日,段祺瑞在团和组成“定国军司令部”,自认总司令。此前张作霖于6月19日 7月6日两赴团河访段,“调节”直皖两系“矛盾”。7月15日直皖战争爆发,大兴 宛平遭受战祸,榆垡 庞各庄一带遭受“蹂躏最惨”
直奉战争大兴战事:1922年5月直奉战争爆发,大兴 宛平再受战祸。1日直奉两军于黄村一代交战。3日在芦城 黄土坡一线双方炮战。4日,直军张锡元第四混成旅进攻黄村奉军获胜。
直鲁联军与国民军大兴战事:1926年3月24日,直鲁联军与奉军会师天津。25日国民军主力集中于黄村一带。26日日晚,国民军驻廊坊部队开赴魏善庄,向直鲁联军指挥部发动进攻。此次战争,大兴地区又惨遭破坏。全县45个村庄处在战线之内,“人民凋敝,庐舍为墟”。
恭勤夫人遗址
恭勤夫人墓遗址榆垡镇黄各庄村东口,有清世宗胤祯乳母恭勤夫人谢氏墓地。其墓地南向,原有神道、石桥及石五供,今无存,地面遗留墓碑、石华表、石牌坊。墓碑螭首龟趺,四边浮雕龙珠,清雍正八年(1730)六月立,碑文记:“谢氏秉性柔嘉,持躬谨厚”。碑北立八棱光面石华表1 对。墓地前方建4 柱7 楼石牌坊1座,以汉白玉石仿木构建,面宽9.35米、高5.5米,坊顶龙头脊吻垂兽,檐头出斗拱,坊额坊梁均浮雕龙云花纹。1985年,此处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
清代雍正帝奶母谢氏墓石坊
永定河河神祠遗址
俗称龙王庙,位于定福庄乡赵村南1公里永定河大堤下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此处决口,“口门四十七丈”。弘历名工部侍郎德成会同总督杨建璋领工堵口取直培堤,在口门北侧敕建河神祠1座。祠内建碑亭立碑,碑阳碑阴均镌刻乾隆帝弘历纪事诗。祠早废,碑尚存。碑北向,通高2.9米,宽0.94米,厚0.25米,碑首浮雕二龙戏珠,边框凸刻回纹花边,碑上镌刻乾隆御笔诗章,诗文为“茭薪非不属,堤堰聿观成。终鲜一劳策,那辞五夜索?凭看虽日慰,追忆尚含惊。旧壑原循轧,新祠已丽牲。连阡麦苗嫩,围墅柳条轻。惭乏安澜术,事神敢弗诚?”整首诗记述了该处决口,以茭薪(芦苇)拦洪,培筑新堤,并在此新建河神祠,诚心奉神,以求安澜佑民。1989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薛营清真寺
位于庞各庄镇薛营村内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清光绪二十八(1902)至清宣统元年(1909)重修。《重修碑序》中记载,“经八年之久,而大功告竣”,可见其工程之大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古寺遭严重破坏。1979年、1980年、1987年,几次进行修缮。寺东向,占地约4亩,正殿与配殿之间有走廊相连。山门两侧各开一旁门,山门内为屏门。近年寺内几次进行修缮改建,主体建筑大殿及山门仍保持原貌。正殿3间,三层勾连搭,面阔11米,进深23米,前层箍头脊 琉璃瓦,后面调大脊,筒瓦,两山均为排山水滴,吻兽俱全。山门面阔3.2米,进深2.8米,歇山顶,琉璃瓦,前面墙上镶阿拉伯问瓷砖,后面墙上镶巨幅翠竹刻砖。该寺山门造型和谐大方,墙上刻工精细,具有一定艺术价值。1985年,该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寿峰寺遗址
礼贤村西部,原有一黄土高阜,传说为燕昭王招贤纳士之“黄金台”。辽代在台上建寿峰寺。1946年版大兴县地图记载,当时该寺房屋佛像已荒圮殆尽,尚有木刻楹联1副,内容为“黄金台畔犹闻郭隗之言,即墨城边宜识乐生之志”。今寿峰寺遗址处建为居民区,惟存留枯水井1眼及辽代经幢、明代柱基石等。